close





 

    參加明道文藝基金會所舉辦的「閱遊台灣—深度文學之旅」時,在文史工作者康原老師的帶領下,我們沿著「八卦山文學步道」行走,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圓環型「文學年表廣場」,其中紀錄了康熙42年至民國 90年間(1703~2001)彰化文學發展史的年表。

      沿途設立了12位彰化重要作家的詩文與生平簡介,分別是陳肇興、洪棄生、周定山、賴和、陳虛谷、葉榮鐘、洪炎秋、王白淵、謝春木、楊守愚、翁鬧、洪醒夫等。 

    在階梯前,康原老師先吟詠了一首他所寫的〈八卦山〉歌謠:

彰化古早叫半線,東爿一粒八卦山,

山頂樹木青綠綠,一仙大佛坐婷婷。

每年飛過南路鷹,不幸,一萬死九千。

古早時,劉國軒入頭兵;

清朝時,林爽文、施九緞、陳周全、戴萬生

夯火砲,上山頭來反清。

日本人,歹心幸,押霸兼無情,

磺溪和仔仙反日走做前。

終戰後,大佛前,

有人賣番麥、鳥梨糖,削甘蔗兼賣芋仔冰

細漢時,阮尚愛,惦佛祖前下願,七迌佮買冰。

    「半線」是彰化的古地名,八卦山原名「望寮山」,又稱為「定軍山」。康原老師提到:「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曾此駐軍,清朝時分別經歷過四次民變,林爽文、施九緞、陳周全、戴萬生都攻打過八卦山。乙未年,在八卦山也曾在發生三天三夜的抗日戰爭。」

    連橫所著的《台灣通史》中寫著:「彰城小如斗,八卦山在其東,俯瞰城中,山破即城亦破,故建壘其上。」說明八卦山形勢險要,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,為兵家必爭之地。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時,吳湯興、吳彭年、徐驤等人,曾在此與日軍發生慘烈的浴血戰役。

    《台灣通史》中記載了這場戰役的經過:「翌日,彭年誓師,以王得標率七星旗兵三百守中寮,劉得勝率先鋒營守中莊孔憲盈守茄苳腳,李士炳、沈福山各率所部守八卦山。初九日黎明,日軍以一中隊涉溪,迫黑旗營;又以一中隊擊其背。彭年開壁出,而別隊已直搗八卦山。吳湯興、徐驤拒戰,力竭彈罄,湯興死焉。彭年回軍救,率眾奪山,中彈死,李士炳、沈福山、湯人貴皆歿,死者幾五百人。景嵩、樹勛各微服逃,日軍入城。

    夜風帶來夾雜煙硝的血腥味,樹林在風中哽咽的顫抖,日軍的近衛師團在黑夜渡過大肚溪,無數發子彈呼嘯而過,反抗的義勇軍們,紛紛倒在槍口下。率領部隊在大肚溪南岸的黑旗軍將領吳彭年,望見八卦山麓上已插上日旗,即使腹背受敵,依然身先士卒,前往救援,最終慷慨赴義,命喪於戰場。連橫曾在〈八卦山行〉這首詩中,描寫了戰役的慘烈,悼念壯烈成仁的英魂,也歌詠了黑旗軍將領吳彭年的英烈事蹟。「天狼晝明天狗惡,黑旗無光日色薄。萬雷淜湃撼孤城,八卦山頭雲漠漠。驀然一騎突圍來,左甄右甄相刺斫。鼻頭出火耳生風,五百健兒齊踴躍。是何意態偉且雄,延陵季子神磅礡。書生抵死在戰場,志士不忘在溝壑。城存與存亡與亡,萬民空巷吞聲哭。裹屍馬革復何慚,弩目牛皮今非昨。提刀大笑向天行,中宵幾見旄頭落。我來山上弔英靈,獨汲寒泉薦秋菊。國魂飄蕩國殤哀,哀哉今人氣蕭索。

    對吳彭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,連橫在《台灣通史》中的〈吳彭年列傳〉寫著:「連橫曰:如彭年者,豈非所謂義士也哉?見危授命,誓死不移,其志固可以薄雲漢而光日月。夫彭年一書生耳,唐、劉之輩苟能如其所為,則彭年死可無憾。而彭年乃獨死也!吾望八卦山上,猶見短衣匹馬之少年,提刀向天而笑也。烏乎壯矣!

  烈士們的鮮血澆灌了八卦山的紅土,而文人們以筆為劍,繼續對抗殖民者,揭發社會中不公不義的現象,成為了不畏強權,深具批判性的磺溪精神。康原老師表示磺溪文學是建立在「批判性格」與「抗議精神」,其中以「台灣的新文學之父」—賴和為代表。賴和曾以〈八卦山〉這首詩,寫下了對這戰役的感懷:「二十年前是戰場,而今登眺亦心傷。相思樹下寒蟬蛻,紅土嵌邊秋草黃。愚智一坵誰辯別,廢興千古怕思量。晚來眼底無窮恨,皓嘆爛斑鐵礮傍。 」也曾以〈讀台灣通史十首〉之六,「黑旗風捲掛山巔,善戰才堪當一邊。留有昔年遺老在,男兒猶共說彭年。」憑弔壯烈犧牲的吳彭年。

   「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」的碑文中鐫刻了時代的印記,銹蝕的砲台寂靜駐守在八卦山上。「銀橋飛瀑」的流水洗去塵囂喧擾,歷史的煙硝遠離,八卦山上的浴血戰役,擱淺在歷史的長岸裡,峨巍的大佛,帶著一抹祥和的微笑,靜默望著來往的遊客們。百年前的英魂,不知是否已在祝禱聲中獲得安息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欣芸 的頭像
    張欣芸

    光影瞬間

    張欣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