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黑夜與白晝的交界,車窗外的景物隨著急駛的列車迅速倒退,那倏忽即逝的身影,恍恍惚惚間,儲存在半夢半醒的片刻。
「高雄、鳳山、后庄、九曲堂、六塊厝……」在漫長的等待中,我隔著車窗,數著一個個車站,期待著目的地的到來;又在短暫的相聚後,數著一個個的車站,揮手道別後離去。
升上國中那一年,從小伴隨我成長的姑姑披上嫁紗,遠嫁到屏東。姑姑可以海闊天空的享受未婚的自由,卻一肩扛起不屬於她的重擔,把所有關愛與青春投注在我身上,呵護著我的成長。沒有掌聲、沒有光環、沒有報酬,只有無數懷疑的目光質問著她,大家都勸她別再為我蹉跎年華,但她吞下所有的冷言冷語,將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我。
出閣那天,鞭炮聲霹靂啪啦響著,在眾人的簇擁中,姑姑搖曳著白紗,緩緩走出家門,看著車子漸行漸遠,我強忍的淚水也忍不住潰堤,僅管心中有再多不捨,但我知道總得學會面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,不能永遠躲在姑姑的羽翼下。表弟誕生那年,爺爺帶著我第一次來到屏東,搖籃裡的嬰兒睜著圓亮的雙眼,興奮的手舞足蹈。
姑姑擁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子女,依然沒有減少對我的關懷。在如侯鳥般往返的時光裡,悠悠的度過了十八年的歲月,襁褓中的嬰兒蛻變為少年,也如候鳥般,飛向遙遠的北方;在身邊陪伴我的爺爺離去了,一路上,少了他的叮嚀與笑語,通往屏東的路途彷彿更加遙遠了。
在台北讀書與工作的那段期間,望著陰鬱的天空時,我特別懷念張曉風筆下那個「陽光過盛的小城」,藍天、陽光、綠蔭總是流動著濃郁的飽和色彩,即使路途遙遠,姑姑慈愛的笑容,與表弟表妹們天真的童顏,總是不斷在心中湧現,呼喚著我前行。
女兒誕生那一年,高鐵通車了,通往屏東的時間縮短了不少,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稱為「背包客」,但塞滿嬰兒用品、衣物、濕紙巾、尿布的背包、推車,與懷中不時哭鬧、發出高分貝尖叫的嬰兒,讓屏東之行變成雙肩沉重的甜蜜負荷。
在新左營下車後,轉搭區間車來到屏東市,列車緩緩啟動,沿著鐵軌「喀隆、喀隆」前行,將青碧的田疇融成雷諾瓦筆下光影迷離的黃金印象。望著窗外,那巍峨的身影再次映入眼廉,像橫亙在天邊的虹影,卻總是匆匆的驚鴻一瞥,不曾駐足凝視。
橫跨於高屏溪上的「下淡水溪鐵橋」,雄偉的屹立在「六塊厝」和「九曲堂」之間,更多人所熟悉的是「高屏舊鐵橋」這個名稱,為昔日肩負起打狗與阿緱間貨物運輸與交通往來的要道。
向晚的微風徐徐吹過歷史的扉頁,在火車氣笛的嗚咽聲中,載滿貨物的火車在鐵軌間奔馳。於大正2年(1913年)底竣工的下淡水溪鐵橋,是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所規劃監造,二十四個弧形圓拱撐起宏偉的橋身,全長1526公尺,是當時亞洲第一長橋。
然而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疾駛,「東洋第一大鐵橋」的光芒在歲月的更迭中,逐漸淡去,隨著鐵路電氣化,於1987的高屏新鐵橋通車後,功成身退的舊鐵橋佇立於一旁,沉默的望著新舊世代的交替,只能在暗夜裡反芻著過往的風華,也面臨著拆除危機。所幸在地方人士及文史工作者的爭取之下,保存下來,在1997年被列為國定二級古蹟,這寶貴的文化資產與眾人的集體記憶才沒化為歷史的灰燼,湮滅在風中。
在姑丈的帶領下來到高屏舊鐵橋,目前文化局將周邊規劃成「下淡水溪鐵橋景觀區」,進行除鏽、油漆及枕木抽換等工程,整修後開放給民眾參觀,希望能成為結合文化古蹟、河岸生態景觀、自行車道的休閒遊憩場域。換上了淡藍新裝的鐵橋,又重拾過往的風華,沿著階梯拾級而上,地板上鑲嵌著鐵橋的簡介,像一則則遙遠的故事,等待著過往的行人駐足閱讀它的身世。
夕陽的餘暉映照在鐵橋上,髹上一層淡淡的金漆,穿著粉紅色禮服的新娘行走在鐵軌上,巧笑倩兮的在鏡頭前,與新郎一同留下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的承諾。
鐵路局委外經營的火車咖啡館已歇業,只留下空盪盪的車廂,延伸成悠遠的時間長廊。鐵橋下的另一端,鏽蝕的桁架橫躺在地,斷裂的鋼骨伸向天空,只留下雨水侵蝕後斑駁的淚痕。
閱讀著告示牌上的說明:「2005年7月18日的海棠颱風沖斷了舊鐵橋中間的一節,在不堪負荷的情況下,於20日當天第9、10、11節橋墩隨即倒塌沉陷,導致鐵橋跌落高屏溪。」鐵橋經歷了海棠與碧利斯颱風侵襲,暴漲的溪水沖毀了橋墩,石破天驚的巨響中,巨大的鋼架在風雨中轟然倒落,摧枯拉朽般先後倒塌了四座橋墩五座桁架,桁架遭洪水沖毀後倒置溪中,打撈後的遺骸便放置於河岸邊。
「鐵橋型態猶如老人的軀體,雖風華不如壯年,卻以自身受天災變行的軀體以及歲月催老的鐵鏽,坐立於此,以無聲的方式訴說一段鐵橋風華歷史。」這位近百歲的老者,伸著佈滿褐班的枯瘦雙手朝向天空,對天地發出無言的沉痛吶喊。
暈黃的路燈亮起,前方的高屏大橋幻化為佈滿金鱗的長龍,遊客在暮色中漸漸散去,由遠而近的列車,拖曳著長長的車身,搖晃著滲著青綠螢光的恍惚夢境,轟隆隆疾駛而去。
倒映著彩霞的溪水,搖晃著悠悠的虹影,那橫亙在高屏溪兩端的彩虹,訴說著阿緱城過往的流金歲月,即使蒼老、毀壞、頹圮,卻始終是一條繫在心中的臍帶,默默連繫起現在與過去的時光,伴隨我一次又一次的啟航與歸航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