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  南台灣熾熱的豔陽下,「蔴荳古港文化園區」的大字閃耀著金光,空曠的園區裡,正進行著整修的工程,如果沒有展示牌上的說明,實在是無法想像這個寂靜的園區裡曾經是商船雲集的港口,滿載貨物的船隻曾在此地交易,卻因淤積最後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之中,成為雜草叢生的荒地。

 

倒風是嘉南地區特殊的東北季風,是風由陸地吹向海面,使得船隻進港時須逆向行駛。從石碑上的記載可得知倒風內海的面積包括現今的北門、學甲、麻豆、下營、鹽水一帶,今日的鹽田與漁塭都是滄海桑田的遺蹟。

Mattau」是平埔族麻豆社聚落所在,原意是「眼睛」,也代表此地的樞紐地位。園區的門口有著西拉雅族的雕塑,一位是吹著鼻笛的男子,一位是手拿檳榔的女子,樂天知命的他們在此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 

  「災難自海上而來,降臨在我們身上!」作家王家祥曾以此為題材寫下《倒風內海》這本長篇的小說,以麻豆社的少年沙喃為主角,巫者預言的夢兆「災難將自海上而來」開始,經歷荷蘭人的統治、內海淤積、鹿群消失,最後漢人成為當地主宰,真正的主人西拉雅族只能不斷的遷徙。

 

 群鹿晶亮的眼睛不再閃爍,祭祀的歌謠淡入了風中,物換星移,潟湖變內陸,只能成想像的圖片裡去遙想昔日的繁華。

在《熱蘭遮城日誌》中曾經有記載「麻豆溪事件」,:「1629年大員長官派遣62名最精銳的荷蘭士兵深入麻豆社緝捕中國海盜,無功而返,回程,麻豆社人背士兵渡麻豆溪,途中卻將所有士兵翻落溪中致悉數溺斃」

  麻豆社因得航運之便,舟楫商務往來頻繁,水堀頭附近形成一新興熱鬧街市,商人們成立了「行郊」,專門管理進出口的商品,糖郊、布郊、油郊等商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港口兩旁,造就麻豆的繁華與興旺。

隨著倒風內海的淤積,失去貿易光環的麻豆港消失在歷史的舞台,漸漸被人所遺忘,周圍成了陰森的荒地與墓園。

    在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調查後,在水堀頭發現以糖水、糯米汁再混合蠣灰沙的三合土碼頭遺跡,為往日港埠設施的遺留,並挖掘出古航道、碼頭、集貨場等港埠設施,與船釘、古錢、瓷器碎片等文物。經台南縣指定為縣定古蹟,隨後依據文資法規定,於95年審議指定為遺址,全名為「麻豆水堀頭遺址」。




  麻豆古港航道復育與周圍綠化的工程完成後,淹沒在荒煙蔓草間的水崛頭終於重現在眾人面前,盪漾著粼粼波光,一掃以往陰鬱的印象。

  園區內的倒風內海故事館在建築設計打破了一般建築方正的格局,刻意傾斜的外觀像一艘船,代表船隻從古港航向海洋的意象。牆面上有波浪形狀的紋路,使用了傳統閩式建築的紅磚,以及平埔族式竹管厝,象徵漢人、平埔族的族群融合。目前倒風內海故事館尚未開放,未來將展示挖掘出的文物,重現麻豆古港興衰的扉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欣芸 的頭像
    張欣芸

    光影瞬間

    張欣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