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     如果建築是凝固的音樂,蘭陽博物館興建的過程便是波濤起伏的樂章,寫滿迭宕的旋律。

        外觀為「單面山」的蘭陽博物館,一端陡峭,一端平緩,以傾斜的線條打破了一般建築物水平與垂直的設計,帶來了極具張力的視覺效果。

    牆上的石材呈現出單面山因海蝕所刻劃的紋理,建築師以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「四季」為主旋律,將四季的樂章依序排列至建築物外牆上。

       開闊的大廳中,天光雲影徘徊在玻璃帷幕上,登上手扶梯向外眺望,具有穿透性的大片玻璃帷幕,可以飽覽周圍溼地生態公園的景觀。

       蘭陽博物館位於烏石港舊址,根據《噶瑪蘭志略海防志》記載:「烏石港,在頭圍汛,離城北三十里。其水從廳治東北淺澳接大溪流,北行十里至大塭口,匯小港眾流,逕頭圍而入海。

        頭城舊名「頭圍」,吳沙率領漳、泉、粵移民來到蘭陽平原後,在此建立了第一個據點,因此有「開蘭第一城」之譽。烏石港位於頭城的東北方,曩昔為貨物進出的咽喉,「石港春帆」曾是「蘭陽八景」之一。李望洋的〈宜蘭雜詠〉寫著:「萬山屏障竹圍城,欹枕時聞海浪聲。報道春帆歸石港,人人爭看弄潮旌。」詩中描寫貨船進入烏石港時,居民爭相前往觀看的情景,呈現出商船雲集的熱鬧榮景。後來因為河道淤積,造成港口堵塞,烏石港逐漸失去了運輸的功能,也使帆桅林立的畫面成為絕響,頭城的風華也隨之褪色。

 館內的樓層規劃以宜蘭地理空間為主題,常設展由4樓而下分別是「山層」、「平原層」、「海」」、「時光廊」,展現宜蘭特有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,傳達出「宜蘭是一座博物館蘭博是認識這座博物館的窗口」的籌設宗旨,以及生態與人文共生的理念

 

「阿藝官真正水,噶瑪蘭厚雨水。」序展廳中,一盞盞燈管從天花板垂墜而下,以流動的光影象徵細雨綿綿的情境。豐沛的雨水滋潤著蘭陽平原,孕育出阡陌縱橫的田疇與結實纍纍的稻米。前來墾拓的漢人一波波的湧入,興建水利埤圳,將荒原開墾為良田。

  蘭陽平原河道密佈,河運具有重要的運輸功能,滿載貨物的「駁仔船」,在河水上來往穿梭,街道沿著河岸發展,因而逐漸形成出行郊林立的西門商街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蘭陽溪是蘭陽平原的生命之,早期稱為「宜蘭濁水溪」,因含砂量多,河水混濁而得名。李逢時的〈濁水溪〉寫著:「城南之水何重濁,千里泥沙下山嶽。我來溪上數徘徊,頭上有纓不堪濯。黃河會見千年清,嘆息蘭陽一講讀。素衣染得變為淄,況復波瀾大翻覆。滔滔天下皆如斯,空欲激揚間流俗。忽聞漁父滄浪歌,濯纓不得還濯足。

       發源於南湖大山北麓的蘭陽,溪水挾帶了大量泥沙,面對奔騰的濁流,如屈原〈漁父滄浪歌〉中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」,李逢時觸發了不知該隨波逐流,或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感懷。

        蘭陽溪會合宜蘭河與冬山河後注入太平洋,大量的有機物質淤積於河口。蘭陽溪口的濕地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環境,吸引許多候鳥前來在此棲息與覓食,成為候鳥遷徙的驛站,是重要溼地和水鳥保護區。  

  

        從博物館三樓的落地窗外,可眺望到戶外濕地與矗立在遠方的龜山島。龜山島是孤懸於海中的火山島嶼。

「龜山朝日」為蘭陽八景之一,烏竹芳的〈龜山朝日〉曾寫:「曉峰高出半天橫,環抱滄波似鏡明。一葉孤帆山下過,遙看紅日碧濤生。

 

每當蘭陽的孩子搭火車出外/當他從車窗望著你時/總是分不清空氣中的哀愁/到底是你的或是/他的而作家黃春明的〈龜山島〉,描寫了遊子離家的哀愁與返鄉的喜悅,龜山島的身影總在無眠的夜晚中浮現,緊緊牽繫著遊子的思鄉之情,化為魂遷夢縈的鄉愁。

   最後走入一樓展場的「時光廊」,從史前、清領、日治到戰後,帶領著人們一覽宜蘭歷史上的重要事件。由兩千多根壓克力柱所製成「宜蘭之光」,是宜蘭的立體地圖,以交錯的光影變化呈現出宜蘭的在地文化。

   從山、平原到海洋,走出蘭陽博物館,那餘韻不絕的音符依然在心中盪漾,伴隨著絢爛魚影的深藍色夢境,與車窗外的粼粼波光,合奏出一首佈滿白色浪花的詠嘆調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欣芸 的頭像
    張欣芸

    光影瞬間

    張欣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