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        在山與海的擁抱下,帶著海洋氣息的高雄,別有一種開闊的視覺印象,從發展工業、經貿到觀光,高雄的容顏隨著時代的腳步迅速更迭。

      坐上夢時代的摩天輪向下眺望,航行的貨輪繁忙的來往穿梭,港灣旁林立著商業大樓、工廠廠房,無數揮汗如雨的勞工以汗水澆灌了城市的發展,他們的面容是城市組曲的音符,為城市譜出了一首慷慨激昂的交響曲。

       高鐵誕生後,縮短了南北往返的時間,也增加了來訪高雄的次數,從有形的公共建築,或無形的文化氛圍,每次造訪總驚豔於它的蛻變。而高雄捷運所串連的軸線,帶給我另一種行旅方式與觀看角度。捷運不僅是城市運輸的動脈,也是一條新生的生命線,從捷運沿線停靠的座標中,創造出另一種新的移動空間。橘線與紅線交錯成城市地圖中的X軸與Y軸,也延伸出時光的經線與地域的緯線,縱橫交織出城市城市的人文地景。

     打狗原是小漁村,當時貿易往來在旗後兩岸及哨船頭一帶。林林朝崧的〈旗後作四首選三〉詩中寫著:「小小旗山對鼓山,夜潮來往兩崖間。月斜人語菰蒲岸,知是漁舟港口還。」旗津早期稱為「旗後」,鼓山又稱打狗山、壽山,現稱為柴山,與旗山相對,共扼高雄港口的兩岸。詩中的「菰蒲」借指湖澤,引申為瀉湖,打狗港的地形原為潟湖,因為安平港日漸淤塞,南台灣的米、糖物資的輸出,便漸漸由安平港移轉到到打狗。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後,打狗、雞籠、滬尾、安平開放為台灣的四個通商口岸,英國在此設有領事館及洋行。

      沿著山坡上階梯行走,可望見依山傍海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,是昔日英國領事的住所,也是接待賓客的場所。典雅的弧形圓拱下,紅磚被歲月摩挲成溫暖赭紅,向下可遠眺西子灣的海景,高雄的港灣風貌盡收眼底。

      「渫港機關響海邊,如聞龍骨轉秋田。君看細草淤泥地,明歲能容萬斛船。」林朝崧的詩中描述了築港期間的施工情景,「渫港」意為疏濬高雄港,1904打狗驛建立後,日本人在1908開始建造打狗港,1945年期間,前後共歷經了三次的築港計畫。除了增設碼頭、道路、鐵路、倉庫之外,還引進煉油、機械、造船、水泥等工業,開啟了高雄的工業版圖,建立了工業城市的雛型。將建築打狗港時疏浚航道的淤泥,填海造陸成岸邊的新市街用地。當時有兩條濱海鐵路,分別通往商港、漁港和漁市場,日語中的「濱線」為「Hamasen」,於是這一帶當地居民便稱之為「哈瑪星」。

    「埠頭經始未成功,估客帆檣泊港中。自與葫蘆通鐵道,米糖輸出勝基隆。」詩中的「葫蘆」指葫蘆墩(豐原),當時有「中部穀倉」之稱。來自各地的米、糖、木材等物資大量集中於打狗港,等待著輸出,滿載貨物的船隻停泊在港口間,貨物吞土量直追當時的基隆港。打狗港成為海運與貨運的交通樞紐後,蛻變成舉足輕重的國際通商口岸,也使哈瑪星成為當時最繁榮、最現代化的地區。

     隨著打狗港的貿易量增加、港埠機能的擴大,旗後、哨船頭的腹地已顯不足。市區的開發逐漸往東擴展,除了高雄驛隨之東移,市役所(市政府)也從哈馬星遷往鹽埕,這座興亞帝冠式的建築雄偉矗立在街道上,象徵著新舊世代的交替,也使哈瑪星頓時黯然失色。潮起潮落間,新興的市區以快速的步伐拓展著它的版圖,哈瑪星璀璨的光芒漸漸消失,由絢爛歸於平淡。

    觀光產業的發展,使西子灣成為高雄的熱門景點,假日時,堤岸旁總湧入熙來攘往的人潮前來觀賞海景。遠離喧鬧的人潮,沿著柴山上一條人煙稀少的登山步道行走,隆起的珊瑚礁岩訴說著它在海洋中的前世,濃密的綠蔭遮掩了熾熱的驕陽,綠葉掩映間,另一趟未知的旅程,將在眼前開展而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欣芸 的頭像
    張欣芸

    光影瞬間

    張欣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