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竹田顯影
陰晴不定的初春,天空還是憂鬱的鐵灰,國境之南卻已帶著夏日的氣息,像馬帝斯的野獸派,以熾熱的筆觸,大膽揮灑著純粹的原色。隨著奔馳的火車前行,窗外的陽光晃動成耀眼的金色琉璃,田疇流動成青碧的釉綠,像是唐朝李思訓的金碧山水,以濃稠的石青與泥金塗染成一幅燦爛的盛夏光年。
乘著火車來到屏東,腦海中浮現余光中詩裡那座「方糖砌成的城」,彷彿連空氣中都可啜飲到蔗糖的甜蜜,即使糖業的輝煌盛世已遠離,但那詩意的想像卻一直停留在心裡。
越過波光粼粼的魚塭,區間車搖晃著藍色身影,停靠在竹田站後,轟隆隆的行駛到下一站。1939年建造的竹田驛站,是目前少數僅存的木造車站之一。黑色的瓦片披覆在「寄棟造」的屋頂上,灰藍的雨淋板透著古樸的質感,和洋混合的建築語彙標幟出時代的座標,在光陰的摩挲下,凝煉出一種溫暖的氣息。
竹田的舊名「頓物」,是囤積米糧之意,臨近的「糶糴村」(註一)是昔日的米穀集散地。在東港溪的滋潤下,豐饒的田疇孕育出飽滿的稻穗,金黃的稻浪翻飛出豐收的喜悅,車站前的德興碾米廠見證了興盛的光景,稻穀在此碾成白米後,藉由鐵路運往四面八方,讓頓物有六堆米倉之美譽。
隨著時間的流轉,經濟價植較高的檳榔樹取代了阡陌縱橫的稻田,老舊的碾米廠停業了,不再傳來達達的打穀聲,在風吹雨打中頹圮,竹田站也在營運量逐日下降的情形下,面臨被拆除的命運。
不忍竹田站被碾壓成記憶的灰燼,在地方民眾的連署與積極搶救下,保存文化資產的聲浪,終於獲得回響,經由文建會核定為「鐵道文化驛園區」。爭取經費整修後,由竹田鄉公所與台鐵共同簽定認養車站契約,成為全國第一個由鄉公所認養的老火車站,並拓展為「竹田驛園」。
園中兩座倉庫分別改建為典藏日文圖書的「池上一郎博士文庫」與「李秀雲先生攝影紀念館」。館內展示著攝影家李秀雲生前手稿、器材與作品。暈黃的投射鐙下,一幀幀黑白照片像是悠遠的時光長廊,讓人沉浸在往日的生活切片中。導覽圖片上,已屆高齡的李秀雲,眼神中依然燃燒著對攝影的熱情,出生竹田的他,對土地有著濃厚的情感,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寫實手法,紀錄了六堆客家庄的人文與地景,將感動的瞬間化為永恆的記憶。
橘紅的炮杖花在磚牆上喧鬧著,與喜氣洋洋的大紅花布相唱和。拿起相機,觀景窗中的竹田驛站像歷經風霜的長者,無論風雨,都屹立在歲月的潮汐裡,靜默守候南來北往的旅客,牽繫起對過往的歷史感懷,帶給人們溫暖與慰藉。
註一:糶音ㄊ一ㄠˋ指賣出米穀
糴音ㄉㄧˊ指買入米穀
長腿美少女誼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