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趾陶是以低溫燒製而成的多彩釉軟陶,常運用於寺廟的裝飾中,題材多為神話傳奇或歷史故事,是台灣傳統建築中常見的民間工藝。
葉王是台灣交趾陶的一代宗師,他的作品主要以宗教信仰和歷史故事為主,無論是人物或飛禽走獸都雕塑十分細膩傳神,贏得「台灣交趾第一人」的美譽,目前葉王交趾陶的作品以台南縣學甲慈濟宮所保存的數量最多。
學甲慈濟宮設有「葉王交趾陶文化館」,保存了240多件葉王作品。廟內葉王的作品曾於民國六十九年遭竊,被竊賊連夜偷走56件作品。失竊的古物多年來不知去向,民間企業震旦文教基金會在海外輾轉獲得近50件的葉王交趾陶,得知古物來源後,發現其中有多件原屬於學甲慈濟宮,決定將這些珍貴的古物無條件的物歸原主。
慈濟宮將廟旁的慈濟文化大樓,整理為文物展示館,典藏葉王交趾陶,讓葉王交趾陶得以完整之展示與保存,使更多人能欣賞到葉王的工藝之美。
早期交趾陶通常以露天窯燒方法燒製,裝置在室外的作品因日曬雨淋而風化,也常遭毀壞、竊取,所以當時老工匠們的作品存留下來的甚少。葉王的作品除了因多年的風吹日曬,使外表的釉色剝落之外,當初覬覦的竊賊強行偷取古物時,導致嚴重的損壞,至今仍無法回復原有面貌。
葉王的創作生平
葉王本名葉獅字麟趾,道光六年(1826)出生於嘉義打貓(今嘉義縣民雄鄉),享年六十二歲,因技藝精湛而獲「王師」之稱號,世遂稱為「葉王」。父親葉清獄以製陶為業,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,後遷居到麻豆,在放牛之時,非常喜愛捏塑各種動物與人物,一位廣東建廟師父路經此處,看見他獨特的天賦,就收他為徒教導他塑造及施釉技法。
葉王精湛的技藝,讓他在弱冠之年已經擔任嘉義城隍廟整修工程的主持人,先後有開漳聖王廟、元帥廟、苦竹寺等工程。
他的人物造型多變,服飾上的細節都十分細緻,獨創的胭脂紅釉色,是他的一大特色,瑰麗的色彩讓作品有畫龍點精之效。作品從戰袍上的裝飾品,到鎧甲上的花紋,不僅是精雕細琢,釉色也十分典雅,帶有一種瑩潤的光澤。人物表情栩栩如生,刻劃入微,衣服上的折紋與衣袖都帶有生動的飄動感。 30歲至50歲這個階段,是葉王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,他在慈濟宮旁搭建小土窯,交趾陶的精品大都在此時完成。日據時代,日本政府曾以葉王所製陶塑,參加世界博覽會的展出,結果被評定為「台灣絕技」。
因葉王的雕塑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,而流傳了一個「葉王攝馬魂」的傳說,葉王以廟前的一匹馬為雕塑對象,當作品完成之時,這匹馬卻變得奄奄一息,當地人便說這是因為葉王把馬塑造得太神似,以致奪了馬的魂魄。當葉王將這件作品擲毀於廟埕前,這匹馬突然變得精神抖擻,再度生龍活虎起來。 交趾陶製作過程
交趾陶製作過程先從選土、篩土、練土開始,用手捏塑出成形,成形後必須要挖空,陰乾再素燒,所謂「軟陶」燒製的溫度於介500度至800之間,「硬陶」燒製溫度則介於800度至1100度之間。素燒之後步驟為上釉與釉燒,必需兼有塑造、雕刻、繪畫與燒陶多方面的工夫。
交趾陶的釉色帶有寶石般的光澤,因此又有「寶石釉」之稱,胭脂紅、濃綠、海碧、古黃、紅豆紫、淺黃、古藍、白是八種基本母色。
葉王的創作題材
葉王作品題材廣泛,分為人物故事、動物、植物與器物四類,
他的創作取材自生活週遭的體驗與深刻的觀察,例如他常看到在廟宇旁有兩個喜歡互相抬槓的胖瘦和尚,便以胖和尚打哈欠時的模樣為題材,捏塑出「肥瘦二羅漢」。
其中的人物有也許多出自神話與戲曲,這一組是「合境平安」,手持鏡子者象徵「合境」,手持瓶子者象徵「平安」,但已出現釉層劣化的情況。
「七賢過關」敘述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,騎著驢馬過陽明關的故事,七位名士分別是稽康、阮籍、山濤、向秀、阮咸、王戎和劉伶,驢子到了橋頭不敢往前走,任憑僕人使勁的拉,還是頑固的不走。
取材自封神榜中的「殷郊上梨山」故事,原本是放在三川殿的壁堵上,被偷走後失而復得。
手持金鎚的雷震子與二郎神楊簡戩
騎著四不像的姜子牙 足踏風火輪的哪吒,手持火尖槍
不同於一般廟宇交趾陶的鮮明艷麗,在風雨的侵蝕下,葉王的交趾陶帶了歲月摩挲後的滄桑,在時光淬練後更顯沉穩。人物們生動的一顰一笑,都是他為藝術執著的心血結晶。
地址: 臺南縣學甲鎮濟生路170號
聯絡電話:06-783-6110(文化館)
E-mail: yihjen21393@yahoo.com.tw
博物館網址: http://www.tcgs.org.tw
固定開放時間:週二~週日,時段為8:30-12:00,14:00-17:00
收費狀況:免費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