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越過蜿蜒小徑,浪潮的聲響從遠處傳來,木麻黃纖細的樹影在風中搖擺,生長在濱海地帶的馬鞍藤,以強韌的生命,在沙地上吹奏著紫紅色的小喇叭。

 

位於苑裡出水境內的「心雕居」,本是已故的雕刻師陳烱輝的工作室,在山與海之間「以山作師,以海為鄰」,將心中的意念透過雕刻刀傳遞到木材上。

傳統古厝的門前,擺放著帶著歲月痕跡的木臼,

從庭園的擺設到四周的細部裝飾,處處可看見原住民雕刻文化中的造形語彙。

陳烱輝曾在屏東三地門部落學習排灣族的木雕,在與族人們共同生活了近3年之久,返鄉成立「山地門雕刻社」。


 

不願意走向市場流行的通俗題材的他,徘徊在商業與創作的邊緣,天賦的才能驅駛著他走向藝術的荒野,他毅然放棄收入豐厚的商業訂單,決定走向創作之路,那是一條渺無人煙的羊腸小徑,沒有掌聲也沒報酬,只有不斷投來的懷疑目光,質問著他。

陳烱輝以原住民圖騰中「鹿」的造型為題材,開始以「鹿系列」作為創作的軸心,去除瑣碎的細節,將內心世界的反省觀照,化為淬鍊後的流動性線條。正當他的創作能量達到高峰時,卻被診斷出罹患了癌症,在四十二歲那年,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而撒手人寰。

英年早逝的陳烱輝,是父親陳成合心中永遠的傷痛,獨自漫步在在海濱的他,無意間走入了木雕創作的領域。他開始四處搜尋漂流木、貝殼,拆解後重新拼合、組構,一刀一鑿的雕出樸拙的飛禽走獸,讓相異的材質碰撞出火花。這段與雕刻共舞的過程,成為陳成合與內在自我對話的過程,也次是療癒心中創傷的一帖良藥,他以複合媒材所創作的一系列魚、鳥與動物,流露出一種素人創作時的樸實趣味與天真,帶著一種以孩童目光看待世紀的童趣。

為了延續兄長陳炯輝及父親陳成合的遺志,三弟陳清海將荒廢多年的心雕居加以整建,成為展示作品的藝文展覽空間。

在近期的「誌異紀:清海山林~陳清海木雕個展」中,展示了他所創作的各種面貌殊異的人像。

從商多年的陳清海,雖然從未受過正式的木雕技藝的訓練,但兄長為他所種下藝術的種子,悄悄的在心中生根、萌芽。他擺脫物體的形象約束,將當下觀察到的形體,透過想像、與重組,以簡潔的技法,流露出內心沉澱後的抽象心境。

  

在心雕居裡,父子兩代將透過雕刻所展現的內在獨語呈現在眾人的眼前。他們將生命中所遇到的迷惘與困惑轉化為創作的課題,在省思中沉澱後轉化為創造的力量,將心中的情感透過雕刻刀傳遞到木材上,在有限的三度空間裡,創造出無限的情境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欣芸 的頭像
    張欣芸

    光影瞬間

    張欣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