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沒有喧囂的鑼鼓與悠揚的絲竹,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張張善惡分明的臉譜,靜靜的矗立在山林中。善與惡、忠與邪、黑暗與光明,粉墨豋場的舞台裡非黑即白,沒有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。

暮色中,巨大的國劇臉譜染上夕陽的餘暉,抹上一層耀眼的金黃,位於三義的「山板樵臉譜文化生活館」,早年為木雕工作室,館主林文源以生產匾額等各種雕刻品為主,在父親逝世後接手遺留下的農田,逐步規畫成休閒農場與民宿,轉型為結合休閒產業與彩繪臉譜教學的休閒農場。
為了傳承木雕文化的工作,館主林文源、彭妃玉夫婦展開了木雕教學,但在SARS的衝擊之間,農場裡的活動幾乎停擺,在這段慘澹經營的階段,他們開始研究國劇臉譜的彩繪,將傳統戲曲文化中的臉譜和木雕結合。

館內所典藏的上千件傳統國劇臉譜,便是他們一家四口在這段時間的創作結晶。他們多年來鑽研國劇臉譜,考究臉譜的典故、勾勒技巧後並發展為教學,意外的摸索出這條道路來。
華燈初上,夜幕掩蓋了白晝的光輝,也驅走了燠熱的暑氣,透著璀璨光影的面具,在蟲鳴中上演著一齣無聲的默劇。
國劇中的「淨、丑」是以臉譜做為面部化妝的兩種角色,每張臉譜的背後都蘊藏著不同的故事。臉譜的顏色、構圖和線條都有象徵的意義,呈現出人物的性格,表現了角色不同性情,增強了戲劇效果,更具「寓褒貶、別善惡」的意涵。
追溯臉譜的來源,是由面具演變而來,「代面」即為面具,原為戰爭中威嚇敵人的作用,之後被運用到舞台上。根據《舊唐書音樂志》文獻所記載:「代面出於北齊,北齊蘭陵王長恭,才武而面美,常著假面以對敵,嘗擊周師金墉城下,勇冠三軍,齊人壯之,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,謂之曰蘭陵王入陣曲。」
或許就像「玻璃假面」這部漫畫裡所描述,一個演員必須在表演時戴上所飾演角色的面具,才能抽離原本的身分,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。濃厚的粉妝與油彩取代了面具,遮掩了原本的面貌,在鑼鼓喧天中,上演著公侯將相、才子佳人、善惡忠奸的故事,牽動著觀眾的心弦。
教室裡,手執彩筆的遊客聚精會神的描繪著臉譜,一筆一畫在臉譜上的添加上鮮明的色彩。
考量臉譜彩繪難度較高,彭妃玉因此推出了結合客家文化元素,以相思樹製成的「藍衫思情」彩繪吊飾。
身著泛白客家藍衫的祖母,是彭妃玉童年記憶中不曾遺忘的背影,也是傳統客家婦女克勤克儉的象徵,一個個小巧的藍衫吊飾,在遊客的巧思下加入了不同色彩與圖案,也增添了繽紛的童趣。
從木雕工藝轉換到休閒農場的領域,山板樵農場裡融合了自然與人文,到訪的遊客除了可在深入淺出讀導覽中,了解臉譜人物的典故,
並教室裡進行臉譜彩繪DIY,也可在農場內進行烤肉、露營、生態觀察等活動。
在螢火蟲繁殖的季節,夜宿農場還可以看到漫天飛舞的火金姑。樸實的民宿裡,沒有豪華的設備,卻有主人溫厚的盛情,在星光下享受遠離塵囂的靜謐。
清晨,不需鬧鐘的尖銳催促,我便在鳥鳴的啁啾中甦醒。走到戶外,天空由一片深濃的墨黑漸漸轉藍,金色的曙光穿透雲層,映照在如茵的碧草上。
白鵝在波光粼粼獨池水中悠遊著,彼此互相追逐、嬉戲、覓食,這節奏舒緩的早晨是平日久居在市區裡的我,少有機會體驗的。
從黑夜到黎明,陽光灑落在山板樵的匾額上,斑駁的樹影在牆上搖曳著,有如一幅壁畫,老闆夫婦開始忙碌的招呼起床的遊客,迎接嶄新的一天。
苗栗縣三義鄉雙連潭138號
館舍地址:
電話
037-875766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