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化鎮的舊名「大目降」,是西拉雅平埔族大目降社的範圍,原本意指山林之地,日本時期稱成為「大目降街」,一波波么喝的聲浪中,洪亮的叫賣聲此起彼落,攤販雲集的「三角湧」是商品集散地,潮水般湧入的人群在此討價還價,成為商旅買賣交易與休息的中心。
翻開時光的扉頁,1921年,「西邊街」開設布莊的林茂己先生花費鉅資,以三千多日元,聘請工匠將原有的房屋拆掉,興建了一幢帶有巴洛克式風格洋房。氣勢恢宏的「西洋樓」,傲視群雄的屹立在低矮平房間,顯得特別引人注目,不僅引來豔羨的目光,也帶動了左鄰右舍們仿效的風潮。在彼此爭奇鬥豔的煙硝中,逐漸拓展成一條富麗堂皇的商店街,也成為一種走向現代文明的象徵。
對稱的花草浮雕圍繞在山頭、女兒牆、柱頭上,振翅的飛鷹棲身在屋頂,盼望著生意也能如老鷹般搏扶搖而直上。牆面灰白的主色調中,少數以赭紅色的磚牆搭配洗石子,而其中外牆貼有白色磁磚的「興盛新」更是身價非凡,當時磁磚非常昂貴,貼磁磚等於是像鑲金一般。在山頭細緻繁複的勳章飾帶中,屋主請工匠將姓氏、家徽鐫刻在上,成了一種中西融和的建築語彙,也象徵著家族顯赫的地位。
映照在華麗的西洋樓前,「西邊街」低矮的屋簷在強烈的對比下,只能瑟縮「東邊街」陰影下,頓時特別悽愴,顯得老舊而落伍。看到東西街坊兩邊明顯的落差,當時的日本政府,為了市容的整齊美觀,在1937下令強制拆除東邊街的房屋,並以貸款兩千日元的方式,興建同一類型的洋房,但在外觀上大多為簡明的幾何圖形,而無繁複華麗的裝飾。
走過輝煌的歲月,昔日的新式洋樓在歲月更迭中顯得蒼老,成了「古厝」,民國80年左右,政府為道路拓寬的計畫,預定拆除老街所有的古厝,民國86年,中山路老街的建築物在徵收後被拆除,民國88年,中正路老街也面臨著拓寬道路所帶來毀滅性衝突。地方文化人士紛紛號召搶救,為了保存都市記憶以及建築而請命。
新化鎮的居民代表、文史工作者實地觀摩觀摩大溪老街、迪化街各地,與日本居民推動市街保存與發展的過程,並逐步說服本來想拆屋的居民,凝聚了保留老街建築的共識,爭取以「居民表決」的方式推動市街保存,終於在眾人的努力下留四十五戶,保住了老街風華。
如今,洋樓正面依稀可見到昔日的商店名稱,有些已斑駁而不見蹤影,大部分都已改朝換代,並掛起燈箱招牌。新化老街目前還保持原本時營業狀態的是「晉發米穀商店」,歷史悠久的百年米店中,依舊留著木製碾米機,老闆說這些設備今日仍然在使用。山牆上可看到家族的姓氏「楊」,慈眉善目的老闆楊振宗先生,說曾祖父時代由福建省晉江縣搬遷過來,爲了表示不忘本,所以店名稱為「晉發」。
另外一間老店「泰香餅舖」,門口前張貼著電視節目採訪時的紅紙與照片,老店的名產「水果餅」以糯米粉為外皮,內餡由甘藷、桔子汁、麥芽糖製成,以前家中添丁時,會製餅謝神並分送左鄰右舍報喜,故別名為「丁餅」,現在則因成為新化「鎮餅」而重燃商機。
車水馬龍中,老式的碾米行、布莊、餅店定格在巴洛克的門廊下,像是百年歷史的縮影,讓過往的行人靜靜去閱讀這裡曾經輝煌的史詩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