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第一次與小牛頓相遇,是在國小一年級的時候。
每個禮拜天,姑姑都會帶我去市場裡的書局逛逛,在那狹窄的小書局裡,一疊疊童話故事書與雜誌雜亂的四處堆疊,帶著老花眼鏡的老闆,總是閒散的看著書報。我尋寶似的在昏暗的燈光下仔細搜索,掏金般一本又一本的仔細篩選,突然間,我在橫七豎八的故事書中,發現了一本過期的小牛頓,隨手拉開摺頁,一頭敏捷的獵豹迎面撲來,占據了我所有的目光。我欣喜的將雜誌帶回家,從此,便與小牛頓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之後,我請求姑姑幫我訂閱小牛頓,疼愛我的姑姑立刻答應了。從此每個月,我都引頸期盼著雜誌到來,急切等待著郵差將小牛頓放入信箱。小牛頓不像學校裡嚴肅的教科書,他從不板起臉孔說著生硬的大道理,反而像是位亦師亦友的大姊姊,透過生動的故事與趣味的漫畫,一步又一步帶領我走向科學的祕境。當時才剛接觸注音符號的我,其實連拼音都很吃力,為了要了解書中內容,我慢慢的指著字拼讀,配合著裡面栩栩如生的插圖,反覆猜測著書中內容。漸漸的,我能看懂裡面的說明,插畫旁一行行的粗黑方塊字,解碼後原來蘊藏著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,那道阻擋我的高牆轟然倒下,我便如同脫離爬行階段的幼兒,踏著搖搖欲墜的步伐,挺起背脊,欣喜的看著站起來後的世界。
小牛頓每一期都有著不同的單元深入淺出的介紹天文、地理、昆蟲、動物等主題,書中透過精細的剖面圖、放大的透視圖,將動植物的生態環境、生命循環、生理結構鉅細靡遺地表現出來,每頁都有著意想不到的驚奇等待著我。每天放學時,我總是迫不及待的坐在書櫃前,無論在學校裡遭受了什麼委屈,只要一打開小牛頓我就可以超脫現實世界的煩惱,遨遊在想像的世界中。我可以駕駛著太空梭探索著八大行星的奧秘,穿越時空來到史前的世界;也可以悠遊在無垠的海底世界,或是遼闊的非洲中。
當女兒誕生後,每天的空閒時間就是我們親子共讀時光。雖然現在的圖書出版業百花齊放,科學類的叢書印刷與設計編排都比往日更加精美,但我依然認為從小陪伴著我成長的小牛頓,無論是在內容、版面編排與情感上都不是其他刊物所能取代的。為了幫女兒種下閱讀的種子,我為女兒訂購了小牛頓科學館,是由小牛頓雜誌180期精華濃縮而成,以分冊百科圖書的形式發行。在陪伴女兒閱讀的過程裡,看著女兒明亮的眼眸裡閃動著好奇的光芒,反覆問著我各種難以招架的問題,我也回味著我的成長時光,彷彿童年未曾離去,只是從我身邊溜到了女兒那裡。
在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,許多問題只要在搜尋引擎前輸入關鍵字,輕輕一按滑鼠,就能尋找到解答,但我覺得就像瑪莉亞.蒙特梭利說:
I hear and I forget (聽過,但會忘)
I see and I remember(看見了,才記得)
I do and I understand(去做了,就明白一切)
我更希望孩子能透過實際的操作,建構與內化屬於他自己的知識。小牛頓強調科學的啟蒙應該是手腦並用、觀察與實驗並重,例如書中「科學小實驗」單元,便運用趣味化和生活化的方式,讓孩子也能實際動手操作,進而培養思考、觀察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兒童時期是人格塑造的最重要的階段,此時所培養的興趣,往往成為一輩子的資產。幼兒是天生的探索者與科學家,他們其實不需昂貴的玩具,也能從平凡的枯葉、沙礫、泥土中獲得觀察與發明的樂趣。只可惜現今的學校教育,只重視機械式的反覆練習,科學教育中最重要的觀察與實驗,反而成了最被忽視的一環。也使得許多人對自然科學的喜愛,被教科書中制式的答案,繁雜的公式所澆熄,最後枯竭成一片荒漠。
現在回想,當時小牛頓所帶給我最珍貴的禮物,並非只是科學知識而已,而是寶貴的想像力與探索世界的熱忱。透過小牛頓所激發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豐盈了我的童年,我相信女兒也能在小牛頓中尋找到屬於她的樂園。
每個禮拜天,姑姑都會帶我去市場裡的書局逛逛,在那狹窄的小書局裡,一疊疊童話故事書與雜誌雜亂的四處堆疊,帶著老花眼鏡的老闆,總是閒散的看著書報。我尋寶似的在昏暗的燈光下仔細搜索,掏金般一本又一本的仔細篩選,突然間,我在橫七豎八的故事書中,發現了一本過期的小牛頓,隨手拉開摺頁,一頭敏捷的獵豹迎面撲來,占據了我所有的目光。我欣喜的將雜誌帶回家,從此,便與小牛頓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之後,我請求姑姑幫我訂閱小牛頓,疼愛我的姑姑立刻答應了。從此每個月,我都引頸期盼著雜誌到來,急切等待著郵差將小牛頓放入信箱。小牛頓不像學校裡嚴肅的教科書,他從不板起臉孔說著生硬的大道理,反而像是位亦師亦友的大姊姊,透過生動的故事與趣味的漫畫,一步又一步帶領我走向科學的祕境。當時才剛接觸注音符號的我,其實連拼音都很吃力,為了要了解書中內容,我慢慢的指著字拼讀,配合著裡面栩栩如生的插圖,反覆猜測著書中內容。漸漸的,我能看懂裡面的說明,插畫旁一行行的粗黑方塊字,解碼後原來蘊藏著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,那道阻擋我的高牆轟然倒下,我便如同脫離爬行階段的幼兒,踏著搖搖欲墜的步伐,挺起背脊,欣喜的看著站起來後的世界。
小牛頓每一期都有著不同的單元深入淺出的介紹天文、地理、昆蟲、動物等主題,書中透過精細的剖面圖、放大的透視圖,將動植物的生態環境、生命循環、生理結構鉅細靡遺地表現出來,每頁都有著意想不到的驚奇等待著我。每天放學時,我總是迫不及待的坐在書櫃前,無論在學校裡遭受了什麼委屈,只要一打開小牛頓我就可以超脫現實世界的煩惱,遨遊在想像的世界中。我可以駕駛著太空梭探索著八大行星的奧秘,穿越時空來到史前的世界;也可以悠遊在無垠的海底世界,或是遼闊的非洲中。
當女兒誕生後,每天的空閒時間就是我們親子共讀時光。雖然現在的圖書出版業百花齊放,科學類的叢書印刷與設計編排都比往日更加精美,但我依然認為從小陪伴著我成長的小牛頓,無論是在內容、版面編排與情感上都不是其他刊物所能取代的。為了幫女兒種下閱讀的種子,我為女兒訂購了小牛頓科學館,是由小牛頓雜誌180期精華濃縮而成,以分冊百科圖書的形式發行。在陪伴女兒閱讀的過程裡,看著女兒明亮的眼眸裡閃動著好奇的光芒,反覆問著我各種難以招架的問題,我也回味著我的成長時光,彷彿童年未曾離去,只是從我身邊溜到了女兒那裡。
在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,許多問題只要在搜尋引擎前輸入關鍵字,輕輕一按滑鼠,就能尋找到解答,但我覺得就像瑪莉亞.蒙特梭利說:
I hear and I forget (聽過,但會忘)
I see and I remember(看見了,才記得)
I do and I understand(去做了,就明白一切)
我更希望孩子能透過實際的操作,建構與內化屬於他自己的知識。小牛頓強調科學的啟蒙應該是手腦並用、觀察與實驗並重,例如書中「科學小實驗」單元,便運用趣味化和生活化的方式,讓孩子也能實際動手操作,進而培養思考、觀察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兒童時期是人格塑造的最重要的階段,此時所培養的興趣,往往成為一輩子的資產。幼兒是天生的探索者與科學家,他們其實不需昂貴的玩具,也能從平凡的枯葉、沙礫、泥土中獲得觀察與發明的樂趣。只可惜現今的學校教育,只重視機械式的反覆練習,科學教育中最重要的觀察與實驗,反而成了最被忽視的一環。也使得許多人對自然科學的喜愛,被教科書中制式的答案,繁雜的公式所澆熄,最後枯竭成一片荒漠。
現在回想,當時小牛頓所帶給我最珍貴的禮物,並非只是科學知識而已,而是寶貴的想像力與探索世界的熱忱。透過小牛頓所激發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豐盈了我的童年,我相信女兒也能在小牛頓中尋找到屬於她的樂園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