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  踩踏在透光的玻璃地板上,藍色的絢麗光影猶如一片幽深海域,隱隱約約間,可以看見一張張歷史照片,訴說著埋藏在底下的故事。

  興建於1934年的新化街役場是日治時代的鎮公所,大門前的圓柱撐起弧狀簷廊,柔和而優美狐線取代了剛硬的直線,突破了以前公共建築方正格局的模式,建築形式是模仿文藝復興晚期的歌劇院式樣。

       屋身表面建材是窯燒十三溝面磚與洗石子,告別了巴洛克風格的華麗,沒有過多的雕飾,淡淡的橄欖綠與黃褐色,簡約中流露出一種樸素而內斂的氣質。

  牆上那條繫著紅帶的粗大麻繩,見證了一場文化資產保衛戰,為了不讓「街役場」消失在瓦礫堆中,新化鎮的居民們曾發動起「乾坤大挪移」的社區行動,讓這棟歷史建築免於被拆除的命運。

  1996年,鎮公所搬遷到中山路的新址後,失去行政功能的街役場,存廢之間成為討論的焦點,1999原址被規劃為地下停車場後,街役場面臨被拆除的命運。在這場文物保存的拉鋸戰中,為了讓建築物得以保留,停車場也能興建,地方人士四處奔走幕款,籌措經費,在2000年發動起「乾坤大挪移」,動員了鄉親們的力量。在陣陣的吆喝聲中,流淌的汗水濡濕了衣襟,千人合力將這棟歷史建物暫時遷移到民生路青果市場前廣場,等到地下停車場完工後,再以「千人移厝」的方式移回到原址。

  這項愚公移山般的不可能任務,得到了眾人的讚賞、也得到了質疑的聲浪,在掌聲與噓聲的交織下,歷經波折的街役場,傷痕累累的遷回原址,斑駁的身影孤寂的矗立在街頭,由於整修工程一直苦無經費,無人管裡的街役場閒置近半年,陰森如鬼域。

  在爭取文建會補助後,整修了內外部及檜木窗台,街役場才得以浴火重生,恢復原本的面貌。交由民間經營後老建築擁有了新靈魂,昔日嚴肅的辦公室變身為餐廳咖啡的香氣飄散在空氣中,輕柔的音樂流洩而過,成為繁弦急管中一個令人放鬆的天地。

 

  走進室內,圓拱構成的牆壁空間區透著歷史氣味的窗櫺上,擺放了各式花卉與盆栽,繽紛的色彩帶來蓬勃的生氣。明亮的陽光從窗外灑落,燦爛的光影交錯在木質地板上,帶走了昔日陰鬱的印象。

        不同於制式的連鎖咖啡廳,這裡將街役場的歷史記憶融入空間中,地板上的玻璃中有著昔日搬遷時所留下的繩子,新建的閣樓上可看見屋頂的木桁架,上面充滿時光感的老照片,串聯起過去與現在的記憶。

    一盞盞暈黃的燈光,烘托出的溫暖懷舊色澤,紫紅色的琉璃燈飾妝點出浪漫的風情,這裡可以用餐、談天、閱讀、沉思,或是純粹浸泡在悠閒的氛圍裡,給自己一個完全放空的下午

    牆上的時鐘停駐在流轉的時光裡,街役場沒有被時間所淹沒,繼續跳越時空與人對話,在街役場裡,我看到了一群人為保有歷史建築的努力,城市有了歷史,才讓人有了依戀的理由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欣芸 的頭像
    張欣芸

    光影瞬間

    張欣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